加入收藏| 设为首页

今天是

昆山高新区吴淞江学校欢迎您!

信息详情

信息详情
润“物”细无声
[发布时间2012年12月27日]
 

——班主任工作案例

  浦珏瑛

背景:

新学期开学了,我接了一个新的班级,班里有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。在这群充满朝气的孩子中,最吸引我的要算潘东这位小朋友了。

 学生潘东,男,9岁,个子特别矮小,但性格倔强,歪点子多,喜欢独自一个人呆在一个地方,开学一星期,就屡次触犯校纪校规。学习态度极差,经常拖拉作业。但喜欢阅读,对自己喜欢的书籍如痴如醉,常常一看就是几个小时。长此以往,必将对其今后的人身道路带来极其严重的不良影响。

事件:

调查1:据一二年级时的老师反映,潘东在班内人际关系极差,集体荣誉感特别淡,同时对老师的教育总抱着无所谓的态度,在各方面都表现得非常随意。

调查2:潘东家住庙灯村,父母都是上三班的工人,忙于自己的事业,和他在一起的时间很少。他长期在外婆家,晚上也是和外婆一起睡。外公外婆对他疼爱有加,只要他“表现”好,让他们买什么都行。因此,养成了他任性的性格。

同时,可能经常和老年人在一块儿,交流的机会也不多,所以养成了他不喜欢与别人说话的习惯。

调查3:通过与潘东多次个别谈心,发现他常常以“我”为中心,不考虑别人的感受,只要自己不吃亏,管他同学三七二十一。同时多次出现“破罐子破摔”的症状。在交谈过程中,他表现也较随便,小小年纪就显示出“毫不在乎”的样子。

对策:

初进班级,他无视班级纪律,上课要站起来,默写词语写不时要偷看,一点儿也没有集体荣誉感,对班级活动漠不关心,围在他周围的也是几名不求上进的同学。但他对收作业本却是充满了热情,于是我安排他担任小组长。这迫使他加快完成了作业,我很欣慰,及时肯定了他的进步,并将班中作业整洁的本子借给他,建议他观察一下。

发现了自己的不足,第二次作业字迹就端正了一些。

 我在晨会上又及时肯定,他再一次看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。我接着说:“每一个小朋友都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老师表明你是什么样的学生!我不问你过去犯过什么样的错误,我只相信现在。我会用自己的眼光判断,希望你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个崭新的自我。”他听得乐了,他开始接近同学,走进集体,并被集体所容纳。

与其父母谈心,改变他在家的地位。让他觉得自己长大了,使其对生活充满新的期待与追求。

 家校密切联系,是当好一个班主任的基础。经过几次“暗访”,与其父母达成了共识:决定家校密切联系,共同搞好转化工作。他父母现在也充分地认识到,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,为人父母是一定要在孩子身上花时间的,不是给他吃饱穿暖就行的。表示今后在家会好好地教育他,配合老师。

小潘晚上开始一个人睡了,他知道早晨要戴好红领巾了,他明白做作业是马虎不得的,也品尝到了经常被表扬的滋味……成功给予了他新的期待,给予了他新的追求。

通过班级活动,主动与他进行“交心”,发展师生间心理的“相知”关系,缓解其“孤独心理”负荷。建立师生间教育信任的心理基础。

 开学第二个星期,我班开展了“小小的我”的主题班会。活动气氛活跃,同学们都抢着把自己介绍给别人,而潘东却闷声不响。针对这一情况,我首先采取主动,阐明了自己的观点:“任何一个人没有天生的好坏之分。老师才教你们不久,对谁都不是太了解。现在你们在我面前,都像一张张白纸。大家畅所欲言吧!让老师了解你。你来自我介绍一下行吗?”小潘站了起来:“我比较喜欢玩电脑,也喜欢阅读,希望大家和我交朋友。”好“厉害”的言语,不管怎样,他开始走向班级,走向老师。他的电脑操作能力还真强,通过多次语言交流,他开始逐步向我接近,由相识到相知,彼此信任,建立了较为巩固的师生情感。

通过集体生活中的积极关注,帮助其走出自我“冷漠心理”的误区,发展其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合作及情谊,提高他对自我成长的关注热情。

反思:

“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”。经过一学期的心理疏导和教育帮助,他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:在心理上,由“孤独自弃”变为“乐观进取”;在行为上,由“我行我素”变为“关心集体”;在学习上,取得了各科均在及格线以上的较好成绩。他已由一名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转化为一名合格的少先队员了。

潘东同学的转化,道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: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,小学心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将显示出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和价值,小学心理教育的研究和推广,势在必行!

潘东由于家庭生活的原因,心理极不成熟,缺乏同龄学生所拥有的人生观。下课惹事生非,老师经常批评他。长期如此,同学们都瞧不起他,他已由心理的孤独感、冷漠感,逐渐发展到把别人之痛苦作为自己之快乐的异常行为。解决潘东的问题,应从心理疏导入手,消除他原有的异常心理,帮助他通过新的生活体验,去逐渐重新感知、认识和把握自己。